一. 前言
王財贵先生在早期推广读经时,大多强调只要在孩子的日常作息中匀出一点时间读经,就有很好的成效 ;然近期在强调「大量读经」「老实读经」的口號下,对於每曰读经的时间要求有增加的趋势,除了建议家庭每日读经时间至少要一小时以上(每日进度一百字,读一百遍,约需一小时),並鼓励家长用在家自学或就读全日读经学园的方式,增加到每日四~~六小时,甚至每日超过十小时也无不可。笔者以为,王財贵先生做这样的改变,有其背后的理论根据,故尝试以本文探究之。
二. 不同的社会环境背景:
儿童读经教育推广初期之时,社会大眾对读经的內涵普遍缺乏认知,接受度亦不高,在实用主义当道的思维下,教育者与家长皆相信增加知识与累积经验才是学习的主轴,那时推广的重点在於大力宣扬读经基本理论,並鼓励家长开始试行,故在此阶段宜提出一种方便可行的入门之法,每天只要多花一些时间即能看见成效;然而读经教育在推广十年之后,读经已成为大家逐渐接受的一种教育模式,许多小学、幼稚园都將读经列入语文教育的一环,亦有愈来愈多与王財贵先生不尽相同读经理论的出现,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是:如何使读经的成效深化,彻底改善当前语文教育低落、人心肤浅腐化的问题。王財贵先生认为,欲改变目前的教育窘境,唯有將读经主义反客为主,成为教育的核心精神,而置实用主义於末节辅助的地位,才是符合人性提升教育功能的根本道路。其具体的实施方式,除了「大量读经」与「老实读经」之外,最主要而直接的做法是將读经的时间量大幅增加。
三. 不同的立基点:
进一步言之,「三十分钟」与「十小时」是基於不同的立论点:「三十分钟」是「附加式」的思唯,也就是其他的生活与教育型態不变,只是每天挪出一小部分时间来实施读经的课程;而「十小时」则是「核心式」的思维,落实读经作为教育主轴的型態。就人才培养的观点而言,两者皆可促进各种潜能的开发,但若要培养一位识见超卓,透显人性光辉的大才,或许后者要比前者更有机会。 四. 两者在推广上的优劣: 每天十小时的读经量乍听之下不可思议,然而再细探之亦非绝不可行,正如其他才能的培养,一个奥运金牌的得主,一个享誉国际的演奏家,都是从小开始大量练习而来的成果。大量练习虽非成就天才的关键因素,但往往是一项重要条件。况且经典具有普遍与永恆性的价值意义,实行起来更具合理性与全面性,不同於特殊才能,只是单向的极致展现。然而就推广的角度而言,「每日三十分钟」相较之下容易被接受,「每日十小时」则是难以实行.而且,虽说读经主张是本末兼顾,但本末差距太大,难免让人误会为是排斥了其他的教育.这也是近年来王財贵先生遭受非议的地方。这里必须提问的是:何以一个要广为推行的教育运动,要越来越背离大眾的接受度,而往孤高处行去。 前文有言,当前推广读经所要面临的课题是:如何深化读经的成效。「每日三十分钟」虽然简易可行,容易入门,但缺点是容易浅尝輒止,船过无痕;而「每日十小时」虽然门槛变高,容易望之却步,但也考验读经家长对於读经理论的坚定与否。也许一时间无法弭平外界的质疑,但若能因此而造就一辈有天地之量的国际大才,带领人类整体向上提升;而一时不能做到的人,也因標准的提高,使他们稍稍步趋追隨,这样的成效岂不更具意义与价值
[1] [2] [3]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