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等不及儿子归来。我要自己去找到别洛夫。自己!
穿过大半个城市,我终于找到了别洛夫家的旧楼。开门的是他的父母。跟阔别多年的人相见,往往让我们明白什么叫时间。要是天天见面,我们就不会发现、不会感觉到时间在人的面容、性格和步态上积聚的种种变化。
他们把我领进房间。墙上挂着那张集体照,别洛夫在照片里笑着。“告诉我,他现在怎么样?”我问。他的妈妈拉开了抽屉,从里面拿出一张灰色的纸片。上面写着:
“1945年4月27日,伊万·安德烈耶奇·别洛夫,在攻取彭茨劳城的战斗中英勇阵亡。”
这篇小说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:如何对待行为出格的孩子。小说中的叙述者是一位教师、妻子、母亲和祖母,在生活赋予她的各种角色中,她总是习惯用自己的评价标准去判断别人的行为。无论是她的丈夫还是她的儿子、无论是她的孙女还是她的学生,她都试图把他们统一在自己的价值判断体系中。孙女的一次意外使她终于开始反省自己几十年生活中所犯下的错误,开始唤醒她内心深处的正义与同情。
阿列克辛的这篇小说虽然写在1975年,写在意识形态特殊的前苏联时代,但他所揭示的问题却是超越时代限制的。成人如何避免从“自我”出发去理解和“塑造”孩子?如何透过孩子极端的和出格的行为去发现其中正孕育着的美好?如何处理“自我”与“他人”的复杂关系?
首页 上一页 [1] [2] [3] [4] [5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