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学校适应困难”
“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不比成人少。” 王卫平说。这个学期正值新学年开始,一些“学校适应困难”的学生,就趁着假期来求医。
“学校适应困难”,大多出现在孩子刚到一个新学校的情况下,比如刚上小学、小学升初中、高中住校、上大学等。面对新环境、陌生的人群,有的人会不适应新的教学模式,有的难以建立新的同伴关系,有的不适应生活习惯,甚至连洗衣服、搭车、ATM取款等都会成为烦恼的内容,进而产生逃避心理。有的小孩子一上学就头痛、肚子痛,回到家却什么事都没有。这样的情况可能会持续几个月甚至一两年。
王卫平说,有些成绩很好的学生也会因为焦虑而长期失眠,或者出现强迫症等。比如有的父母要求很高,做卷子一道也不准错,孩子长期精神紧张,有的会出现明知道没错,仍然一遍遍反复检查,严重的人甚至会发展到洗澡洗上一整天、反复穿脱衣服不停的状况。
“病耻感”往往误事
“一到假期,小病人的数量就增加。” 该院四病区主任陈建民说,许多父母为了不耽误孩子学习,发现问题往往先拖着,到寒暑假再解决。
陈建民说,许多家长都有很强烈的“病耻感”,发现孩子行为异常后,往往自己先想办法,再找老师或亲友,实在不行去普通医院看心理门诊,假如要到精神病院,一般会去外地,只有需要持续治疗的才回本地。“看病的时候,家长还会先躲起来,确定没有其他人后,再偷偷溜进诊室,一进来就把门关上。”
这种“病耻感”,使孩子接触到专业的心理医生的时间,往往要迟上几个月甚至几年。有些本来通过心理疏导能解决问题的,最后不得不用药。陈建民说,是否心理问题有3个判断标准,缺一不可:一是严重程度,二是持续时间,三是对社会功能有无影响。比如,孩子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而不肯上学,是情绪问题;但假如在换了班级或学校后还坚持不肯上学,那就是心理问题了。
[1] [2]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