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漫长的地球发展史上,海洋与陆地并不是永恒的,而是在不断地转化和变动着。有一成语叫“沧海桑田”,它反映了人们对海陆不断变迁的认识。
九百多年前的宋朝地质学家沈括,从太行山石壁层中发现螺蚌化石和砾岩,推断出“此乃昔之海滨,今东距海已近千里,所谓大陆者,皆浊泥所湮耳”。意思是说太行山在古时候曾经是海滨,而现在太行山脉的东头离海的距离竟有近千里之遥,我们所说的陆地,只不过是海洋被沙石充填覆盖,最后露出 水面而已。沈括在这段话里记述了海陆间变迁和我国华北平原形成的原因。
其实,何止于太行山曾濒临大海,北京地区在远古时也曾经是汪洋大海。大约5万年前,周口店附近的“山顶洞人”就用过海蚶壳作为装饰品佩带。众所周知的世界最高峰--珠穆朗玛峰,在遥远的地质年代原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,只是后来地壳运动,才横空出世挺拔成为世界第一峰,而且目前它还在逐渐“长高”呢!二十多年前,我国科技工作者在珠穆朗玛峰所在的喜马拉雅山发现了鱼龙化石,这表明该地区在古时候是海底。喜马拉雅山的变迁直接影响我们西南部的气候、地质和地理上的状况,对我国原始人类的活动发生过极大的作用。
海陆变迁在其他一些国家也有不少记载:挪威、瑞典一带有的地段一万多年来升高了250米;意大利的一个古庙修建于公元前2世纪,到公元15世纪,该古庙下沉达6米,16世纪时回升,17世纪又恢复下沉。考古学家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交界处900米深的海底发现一座高达200米的海底金字塔。考古学家认为,这里曾经是古代高度文明的地区之一,而今却淹没于茫茫大海的底部……
以上例举了几个事实,与整个地球的发展史相比,只不过是只鳞片爪,不足挂齿,并且仅仅是短暂的瞬间。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,人类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。根据物种进化学说,人类归根结底是由海洋动物演化而来。人类的许多特征与海洋中现存的脊椎动物非常相似,如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尾,身体外部的汗毛,头部与鱼类相似的动脉弓和鳃裂等等,这些现象只能表明人类是从水中生活的始祖进化而来。从古生物学的材料中可以清楚地看出,各类生物在各个时期的地层里出现,是有一定的顺序的,即从低等到高等,从简单到复杂,从水生到陆生。动物(植物也是同样)演化的事实,在地层中显示得极为明确,最初出现的是无脊椎动物,生活在水中。以后依次出现水生的鱼类、开始登陆的两栖类、登陆成功的爬行类,又由爬行类演化出鸟类和哺乳类,最后才出现人类。我们能在最初发现哺乳类的地层里找到鱼类的化石,但绝不能在最初发现鱼类的地层里找到哺乳类的化石。这也说明了动物界是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,动物是从共同的祖先不断地发展演化而成。
[1] [2] [3]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