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王财贵是台湾读经运动的发起人。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他对读经运动的一些主张。他有几个主要论点:一是教育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,因为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聪明得多,教育即是将孩子们天生的能力挖掘出来,因此读经要从小抓起,越早越好,到十三岁的时候孩子的精神气质即已定型,违背了这个时机,教育就是浪费资源。第二,学经和培养其他能力也密切相关,包括听觉、视觉、数理诸方面能力等等,因此读经也是开发孩子天分的不二法门。
(儿童读经运动发起人:王财贵教授)
关于社会文化教养,必须从一个人的生命内涵、也就是从一个人的智慧探讨起。从国中开始,一直到高中、甚至大学,我们都学过国文,不管是文言文亦或是白话文,能被选录到教科书里的文章,应该都是我们可以效法的典范,文章旁边通常都会有一段作者介绍,我们会发现这些作者都是3岁至5岁开始读书,10岁可以作文章,11岁或12岁时就已经名满天下。曾国藩有篇文章「圣哲画像记」,教导他的子孙如何读书,文章中提到他自认读过的书不算少,但后来当了官,到京城皇宫的图书馆,才发现自己曾经念过的书在这里真是小巫见大巫。他也讷闷:人的一生中如何能读如此多的书籍呢?所以他写了这篇文章,想要教导后代子孙如何选择书籍来阅读。他自谦开始念书的时间很晚,看了他的经历才发现,他是从5岁的时候开始念书,8、9岁时已读通五经与朱子,13岁将中国著名的经史子籍读完,当时曾国藩认为5岁开始念书已经太迟。胡适在40岁时写了一篇「四十自述」,提到在4岁之前,他读他父亲自己作的文章,4岁后开始念古书,6岁开始上私塾。我们都知道古时的书是没有白话文的,但他却在4岁时就已开始念古书。何谓古书?指的即是四书五经。其实4岁时所说的读,只是背诵,一直到上私塾,老师才会教他们读,认识书里的意义。胡适也提到9岁时他会偷偷地看古典小说,因为当时没有漫画,也没有电动玩具,所以三国演义、七侠五义、老残游记和儒林外史就成为当时小孩的娱乐。念过这些书的人都知道它们是没有标点符号,也没有白话文解释,但当时的孩子却可以轻易地把这些书当作打发时间的休闲排遣,这是今天的大学生可能也做不到的,胡适在9至10岁间将中国古典小说全部念完,奠定了以后作文章的基础,而在13岁前也将中国书籍都念完了。
[1] [2] [3] [4] [5] [6]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