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少年来,我们听得很多的一句话就是:汉字太多,难认、难写。先贤们对我们的孩童这样讲,对外国想学汉语的人如是说。从而使“汉字难学论”,成了一条普天下“公认”的、颠扑不破的真理,让汉字长久地笼罩上一层玄密的色彩。 外国人说汉字难学,不足为怪,哪个国家的人会说外语比较自己的母语还好学。讲汉语的人说汉语难学,不知是和哪种语言比较后得出的结论?你教自己的孩子学习汉语,却告诉他汉语比某某语难学,这有什么意义? 再说,汉字怎么就难学了?汉字多不假,有几万之巨,可是常用的就是那么3、4千字,那些存在古代典籍中的字,一般人没有必要学,学了也没用;汉语的语调是复杂,可是再复杂也就是1300多个,世界上哪一种语言只会发1300多个音就可以讲全部语音的。汉字难写是事实,训练不得法,就难上加难;训练得法可以大大减弱其难度。我们也不要忘记汉语的世界上最稳固的语言,最精练的语言。据说,在联合国的几种语言印刷的文件资料书籍中,汉语版本是最薄的。可见,写一个字汉字比写一个表音文字笔画多,若是写多了,累计笔画最少的还是汉字。 汉字难不难学,是一回事;该不该学,是另一件事。就母语的语言和文字来讲,谈不上难与不难的问题。难与不难,是比较而言,对讲某一种母语的人来说,这种比较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。谁也没有因为自己的母语难学和不难学而选择不学或学的权利。所以,该不该学,才是重要的,是别无选择的。 汉字难学论,是极其有害的理论。它制造着对汉字的恐怖情绪,使认识汉字这个本来是件天经地义的事,成了一种无奈的选择。它动摇着教者和学者的信心。爱是学习动力,恨是学习阻力。一个人对自己的母语不爱,如何能有学习的动力和快乐。它渲染着“不可知”论,让研究者把揭开汉字神秘面纱,还其真实面目视为畏途,阻碍着识字教学规律与方法的深入研究。 由“汉字难学论”衍生出了“汉字落后论”、“汉字拼音化论”和“汉字消亡论”,都把汉字的研究导向否定和改变汉字上来,严重地影响了汉字识字教学研究的进展和水平的提高。这种影响的主流虽然已经远去,但是,那深刻的历史刻痕却依然清晰可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