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08年,《柳林风声》出版了。不久,作者格雷厄姆收到了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·罗斯福的信,信中告诉格雷厄姆他忍不住一口气连读了三遍《柳林风声》。
一本讲述动物的童话居然能够引起美国总统的兴趣,这真的是一件很有趣也很罕见的事情。不过可以想像,这本书一定有它独特的魅力。
和米尔恩的童话比较起来,这本书的含义要深刻与复杂得多,但它的故事层面依旧非常有趣。可以这么说,这是一本在成人文学和儿童文学中享有同样知名度的经典名著。《柳林风声》中的故事后来被米尔恩改编成儿童剧《蛤蟆厅里的蛤蟆》,它与我们在前面提到的《彼得·潘》一样,也成为西方圣诞节的保留剧目。
格雷厄姆写这本书源起于他给爱子的信。当年,儿子为了可以每天晚上听父亲给他讲故事而不愿意去海滨度假。格雷厄姆于是就用写信的方式给在海边的儿子继续讲故事。这些书信就此成了《柳林风声》的素材。
什么样的故事可以让一个男孩子甘愿放弃到海滨度假的机会呢?又是什么样的故事让一个堂堂美国总统如孩子般地喜悦呢?
春天来了,鼹鼠一整个上午都在他的家里大扫除。先是用扫帚,接下来用掸子,然后拿着一把刷子、一桶石灰水爬上梯子,爬上椅子,一直弄到喉咙眼睛都是灰,全身的黑毛上溅满石灰水,脊背疼,胳膊酸。
春天的气息飘在天上地下和他周围,甚至钻进他这又黑又低矮的小屋子,带来春天那种神圣的、使人感到不满足和渴望追求什么的精神。
“该死的大扫除!”鼹鼠终于忍不住把扫帚一扔,连上衣也来不及穿就冲出了屋子。在他的头顶上、地面上有什么东西在紧急地召唤他。他用他的小爪子忙着又是扒、又是挖、又是掘,嘴里一个劲儿地叽里咕噜说着:“我要上去!我要上去!”直到最后,卜!他的鼻子伸到了太阳光里,在一片大草地上,他在热烘烘的青草中打起滚来了。
[1] [2] [3] [4] 下一页